/文化
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。
《二十四節氣解》中說:“氣肅而霜降,陰始凝也。”
從這天之后陰氣轉盛,天氣轉涼,露水遇冷成霜。
諺語說:“寒露不算冷,霜降變了天。”
隨著霜降的來臨,氣候由涼爽轉為冷厲。
再過半個月,秋天便會結束,冬天正式來臨。
霜露沉降,知蟄伏
古人說:“秋風蕭瑟天氣涼,草木搖落露為霜”。
從初秋到秋末,晶瑩剔透的白露成為觸手冰涼的寒霜。
天氣不復涼爽,寒氣咄咄逼人。
《周易》講:“履霜,堅冰至。”
寒霜滿天之后,很快就要冰天雪地,所以要居安思危。
霜降第三候,蟄蟲咸伏,蟄蟲開始進入冬眠狀態,等來年驚蟄才會出來。
人也一樣,堅冰將至的時候,謹言慎行,收斂蟄伏也是一種境界。
《管子》云:時則動,不時則靜。
這是霜降時的蟲道,也是人生路的正道。
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,耐心蟄伏,努力修煉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等到春天萬物新生,自然可以一鳴驚人完成蛻變。
天道陰陽,動靜有時,唯有蟄伏才有起飛,唯有厚積才能薄發。
葉落歸根,不忘本
霜降,是入冬前的最后一個節氣。
樹葉開始變黃,慢慢墜落,無盡的黃葉鋪滿街道,一片蕭索和凄涼。
葉落歸根,枯葉成為養料,繼續滋養著大樹。
葉不忘本,人不忘恩。
霜降時節,人們打獵歸來,會先將獵物陳列祭天,表示對天地的敬畏與感恩。
收獲的新糧也會祭祀天地,表達自己不敢忘本的心意。
在時代發展的今天,人與自然越來越遠。
利益的傾軋中,忘本成為一種常態。
莊子說:天地并生、萬物為一。
萬物彼此連為一體,不懂感恩,只能慢慢被人群疏遠,失去大家的支持和幫助。
一個人只有不忘本,才能有本,步子才能踏實,人生才能穩當。
萬物輪回,知天道
秋去春來,四季往復。
霜降時節草木黃落,來年開春萬物復蘇,草木發芽。
千年以來,輪回不止。
太陽有東升西落,王朝有興廢盛衰,人生有潮起潮落。
《道德經》里講,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。一陰一陽,此消彼長,萬物循環往復,是以生生不息。
這啟示人們,樂極生悲,否極泰來的道理。世界處在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。
如果,你正處在人生的低谷,不用沮喪,因為否極泰來是永恒的規律。
如果,你正處在人生的高峰,不要任意妄為,否則必定招來災禍。
《易經》講,人生的最高境界是:無咎。
無咎,不追求大吉大利,因為凡事都有兩面性,有得必有失。
吉兇禍福,都是相對相倚的,吉未必得,兇也未必失,凡事不必太過執著和糾結。
放下執著,一個人才能活在當下,擁有一顆干凈輕松的心。
禪語云:昨日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今日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
一切經歷,無論苦樂喜悲,無不是前進與成長的資糧,無須執念,更不必后悔。
編輯:暄暄